close


第一次認識大稻埕慈聖宮是看到蘋果日報出的特刊,叫「做老台北人的早午餐」,要不是那本特刊的介紹,我還不知道原來在這邊的飲食文化跟大家印象中的台北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1.JPG


大稻埕慈聖宮主祀媽祖,是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於清嘉慶年間迎奉來台,原本供奉在艋舺,之後同安人械鬥輸了,所以帶著媽祖遷到大稻埕,後來又因為日本時代實施街道改正,當時仕紳集資將廟遷至現址,自此逐漸變成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慈聖宮的地址是保安街49巷,鄰近大橋頭捷運站。說到大橋頭就讓我聯想到臨時工的文化,早在1960年代,那個時候台北市的房地產正要起飛,需要很多工人,一開始只是有些失業的人在大橋頭聚集,之後有人去那邊尋找臨時工,於是那邊逐漸演變成臨時工的聚集地,早上7點多就有人在那邊等派工,如果等到11點沒有等到派工的話就離開。

也許是受到這兩個元素的影響,讓大橋頭周邊的飲食文化有著獨特的特色,走吃粗飽的路數,沒有華麗的外觀,但感覺出來是很紮實的手藝,讓人感受到樸實的溫度。

從涼州街端進入保安街49巷,映入眼簾的是左邊一排飲食攤,而廟埕裡面擺了桌子供食客用餐,基本上桌子的分佈是有”勢力範圍”的,我們這次坐在魷魚標的桌子,只要有點他們家的餐點的話,基本上他們不太會阻攔客人去其它家的點餐。

2.png
目不暇給的攤販(面對廟口左邊)

 

3.png
目不暇給的攤販(面對廟口右邊)

 

4.JPG
廟口

 

5.JPG
廟埕左邊

 

6.JPG
廟埕右邊

 

7.JPG
攤販後面的板子有寫菜單

 

8.JPG
魷魚標提供的桌子

我們點了葉家的肉粥、紅燒肉、炸蚵仔、魷魚標的魷魚,還有阿蘭的魩仔魚炒飯,後來覺得有點熱又跑去買了古早味青草茶跟紅茶。

先來的是魷魚標的魷魚(半隻),搭配香菜加薑絲,醬料是五味醬混芥末。
魷魚塊很彈牙,沾醬料一起吃入口,首先會有芥末的辣,接著是五味醬的甜,最後是魷魚的味道,吃到一半再夾些許薑絲香菜,嘴巴除了魷魚味外還增添了一些辛辣味,別是另一番滋味。
9.JPG

接下來是紅燒肉跟炸蚵仔,紅燒肉一咬下去就有淡淡的肉味飄出,但是很快的紅糟味就蓋過肉味,肉吃起來不柴,除了是用五花肉做的之外,老闆的火侯掌控應該也是很厲害。炸蚵仔吃起來沒有腥味,咬下去之後還可以感覺到蚵仔的鮮嫩,沒有像有些店家的炸蚵仔裹厚厚的一層粉。沾醬偏甜,跟紅燒肉還有炸蚵仔都搭,而且不會反客為主。
10.JPG

肉粥的湯頭,喝起來很有客家鹹湯圓的風味,但是不油,所以很清爽,米心已經煮透,吃起來還有飯的口感,不置於太軟爛。這種粥跟廣東粥不太一樣,有人管這個叫做”飯湯”,而不是粥。我也覺得這個應該要叫飯湯才對,畢竟從小到大已經對”粥”有了一個既定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肉粥裡面的肉條外面有裹一層粉,所以吃的到肉的滑嫩。

11.JPG

12.JPG


魩仔魚炒飯看起來似乎是炒完飯之後上面加一層魩仔魚,老婆吃一口之後馬上眼睛瞪的大大,說:現在已經很少路面攤有在賣炒飯了!我想她應該覺得這個炒飯很好吃,仔細看了一下炒飯,除了飯粒還有一點濕濕的之外,基本上已經炒到粒粒分明,吃的出鑊氣。

13.JPG

14.JPG


所有東西吃完之後來杯古早味紅茶跟青草茶,淡淡的紅茶香跟淡淡的青草味,把剛剛的油膩感都趕跑了。
15.JPG

在這邊用餐,感受到的是台灣的庶民飲食文化,沒有太高級的食材,只有大眾都負擔的起的小吃,沒有氣派的用餐環境,只有跟不認識的人一起坐在廟埕的開放空間。我想這些老台北人味覺的記憶並不會消失,而是會隨著時間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16.JPG

 

後記:
在某些攤位上可以看到有些人早上就開始喝酒了,這個景象在台北市很罕見,如果不是騎車來的話,我還真想試試看早酒的滋味!雖說"早酒晚茶五更色"是養生大忌,不過既入境就應隨俗,改天來試試看好了。
17.JPG



延伸閱讀:臨時工訪談:台北橋下等工 餓死也嘸人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o Wang 的頭像
    Leo Wang

    鑫儒指水

    Leo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