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改變習慣這麼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原子習慣》這本書中提到的行為改變架構。
 
change.jpg
 
這個行為改變架構共有三層,最外層是改變結果,也就是跟我們設定的目標有關,往內一層是改變過程,也就是我們設定的習慣,最內層是改變身分認同,也就是我們的信念。
 
在這個架構之下,由外層往內層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有些改變行為失敗者所遵循的模式。
 
就拿減重來說,有些人會把焦點放在想要減輕多少體重,這種思維會變成:「我想要變瘦(結果),只要堅持這個方法(過程),就可以成功!」
 
這種思考方式設定了一個想要達到的結果,然後規劃了改變的過程,但是沒有考慮到想要改變驅使採取行動背後的身分認同,所以舊的身分認同會悄悄破壞為了改變而打造的新計畫,因為舊的身分認同壓根不同意也不相信這個計畫。
 
因此若要有效改變習慣,要先改變身分認同,當身分認同改變後,外層的過程及結果才會是有效的改變。
 
 
如何改變身分認同?
 
要改變自己的身分認同, 《原子習慣》提出了兩個步驟:決定行動
 
首先決定自己要成為甚麼樣子的人,接著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這是一個互相回饋的迴路:當我們的行動多到足以證明我們的決定是對的,我們就會決定做更多與我們身分認同相符的行動,而這些行動又會證明決定是對的,所以我們又會決定做更多與身分認同相符的行動...。
 
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我們持續的讓自己相信我們不想要甚至我們自己沒有察覺到的身分認同,那麼這個大腦迴路一樣會在不知不覺中幫我們建立習慣。
 
比如說,有些人會在犯錯之後對自己說「我很粗心!」(我們決定相信自己很粗心)
 
如果在犯錯之後對自己說夠多次「我很粗心!」,那麼我們就會真的相信我們自己很粗心(行動多到足以證明決定是對的),之後我們就會變得更粗心(既然決定已經被證明是對的了,所以接下來我們會決定更多與這個身分認同相符的行動)
 
 
所以要怎麼開始?
 
就拿「改善粗心」這件事情來當作例子,不過正面表述看起來比較好,所以我們改成「培養細心的習慣」。
 
第一步是要告訴自己:我決定當一個細心的人!
 
接下來要展開行動,每一次發現自己粗心犯錯時,請大聲的為自己喝采,不方便的話,在內心想像為自己大聲喝采也可以。喝采的畫面越清楚,迴路的回饋效應越強。
 
在這個階段不需要完美,有時出紕漏也無妨,但就算真的出錯,也不要再告訴自己「我很粗心!」。
 
改變需要時間,只需要相信自己正在往對的路前進即可。每一次的行動都會獲得成果,所以只要行動次數夠多,就可以證明我們的決定是對的,我們也就有足夠的證據說服自己改變身分認同,而在改變過程中的行動,也會因此被視作新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形成新習慣
 
所以我們若想維持新的身分認同,我們就會繼續維持新習慣,而當我們維持新習慣,我們其實在維持新的身分認同。
 
這個就是互相回饋迴路的意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改變習慣 原子習慣
    全站熱搜

    Leo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