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在翻年初寫的工作筆記,我發現我那時候還頗認真的,每天都很嚴格的制訂待辦清單的內容以及更新每項工作是否完成,如果有當日待辦事項沒有完成的話,我還會稍微寫一下理由。連續翻了好幾天的筆記,我發現那陣子每天都有突發狀況,所以每天都會有無法完成的事項,每天都要寫理由,而且理由都碼一樣,不是有突發事件跑出來插隊不然就是低估工作時間,難怪寫到最後會沒力。
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待辦清單有甚麼好研究的,我之所以這樣子做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我在做一個實驗,研究的是待辦清單的時限怎麼定,工作效率比較高,經過半年的實驗之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以每日為單位的待辦清單,好處是可以非常詳細的規劃工作,但是這個也是壞處,就是沒彈性。除非我們留一點空檔,比如說一天工作時間八個小時,但只拿其中六個小時塞滿必須要完成的工作,另外兩個小時則是彈性時間,如果沒有緊急事情要處理的話,那就當賺到,可以繼續工作,看著待辦清單內的事項一件件完成,這個本身就很爽。
以每周為單位的待辦清單,好處是非常有彈性,只要把當週需要完成的工作列出來,接下來再自己決定要甚麼時候完成哪些工作,不過這種彈性需要自制力在某一個程度之上的人才有用,不然很容易就會開始推拖拉。除非就是自己幫自己設定工作期限,哪些事情今天一定要完成之類的,如果有突發事件的話那就可以先處理突發狀況。
但是呢,我當初實驗到這邊之後發現有點卡卡的,覺得這種工作安排邏輯好像缺少了一些關鍵的概念,於是我仔細想了一下,我發現不管是每周或是每天的待辦清單,對於突發狀況插隊這件事兒並不是很友善,如果遇到很多突發狀況的話,那我們就要不斷重新安排待辦事項順序,搞不好弄到最後待辦事項之中,第一件要做的是更新待辦事項,我相信有些人就是因為這樣子而放棄使用待辦清單的。
因此待辦事項的重點就是要保有可以讓突發狀況插隊的彈性,我自己研究出來的方法是:依照事情緊急/重要的程度先把待辦事項排序,然後每天早上開始工作之前才決定今天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情是甚麼,完成第一件事情之後或是有突發狀況來插隊的話,我就會更新待辦事項的序位,然後在前一項工作完成之後、下一項工作開始之前,稍微休息一下。
我目前很習慣這種工作模式,透過每一次重新更新待辦事項的序位以及頻繁的檢視待辦事項內容,我常感覺到有一堆工作如排山倒海而來。而且待辦事項結合緊急/重要的概念,可以讓我們不要一直聚焦在緊急的事情,偶爾也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