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4707.JPG

我們從女兒六個月的時候就買繪本講給她聽。

 

剛開始講的時候,她根本就沒耐心聽,總是在我們講到一半的時候就伸手去抓繪本,然後想要撕掉,不然就是拿來啃。那時候真的不知道講繪本給她聽到底有甚麼意義,她又聽不懂,而且講到一半被搗亂,有時候會有一股莫名火,很想要對她大吼:「聽我講故事!」,不過吼下去也無濟於事,她一樣聽不懂。

 

很多人都說這個時候講繪本,是在培養寶寶的習慣,這個時候的寶寶一定聽不懂,不過聽不懂就會覺得無聊,然後就會想要跑走。後來我跟老婆研究一下有甚麼方法可以讓她把注意力集中在繪本上,我們發現的是用手勢跟動作來輔助她了解故事的劇情,讓她也一起參與,甚至讓她進入故事裡面,效果比較好。

 

比如說,講寶寶洗澡的繪本的時候,其中有一頁是小寶寶在數腳趾頭,我們就會抓她的手指,一起數她的腳指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完之後她就會很開心的看著我們。等到她再大一點點之後,數完腳趾頭她會說「還要!」,於是我們會再數個幾次。

 

養成講繪本的習慣之後,我們的挫折感有稍微少一點點,如果她願意聽的話,是可以坐下來好好的聽我們講完,然後講完之後會說:「還要!」,我們就會講第二次、第三次...,如果她沒意願聽的話,我們講個兩三頁她就沒耐性跑走了。雖然偶爾還是覺得很挫折,不過有時候可以好好講故事給她聽,覺得有進步。

 

就這樣子不斷的練習,女兒耐性多很多,現在可以講一些比較難的故事而不會聽不懂後就跑走。最近新買了一本書,叫做《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裡面在講一隻大猩猩的故事,她叫貝蒂,她很想吃香蕉,但是經過一點小小的曲折最後才順利吃到,結局是又有新的香蕉,要猜猜貝蒂會怎麼做,這本書是在教小朋友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在跟女兒講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有點擔心她會不會聽不懂,雖然跟她講這個故事,她也是聽的津津有味,我們也有揣摩故事中貝蒂的心情,她在故事中如果很生氣的話,我們會假裝大叫的唸出故事中的那段對白:「我‧好‧想‧吃‧香‧蕉!」。

 

有一天晚上,女兒洗完澡後自己在客廳拿繪本,她拿出《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把書打開來,趴在地板上看,她翻到貝蒂在鬧脾氣的那一頁,然後迸出一句:「我‧好‧想‧吃‧香‧蕉!」,不僅把我們跟她講的內容說出來,連我們模仿貝蒂大叫的語氣都一模一樣。老婆看到之後就叫我看女兒,她繼續翻到下一頁,自己講故事給自己聽,而且講的內容都有對應到故事。

 

看到女兒第一次自己講繪本給自己聽,老婆覺得很感動,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也覺得很感動,從開始講繪本給她聽,中間不知道多少次講到一半她就跑走,終於可以自己講繪本給自己聽,看到女兒這樣子,讓我覺得之前跟她講的話她都有聽進去,當初那些付出沒有白費,只是不知道甚麼時候用甚麼樣的形式跑出來。

 

養小孩就是這樣,付出很多,得到的實質回饋卻很少,如果要算計,怎麼算都不划算。養小孩得到的回饋,是從這種小孩偶爾的小成就,逐步累積起來,看著小孩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一片天地,當爸媽的才終於感覺有些成就。或許我們就是要藉由養小孩這件事情,來練習無條件的愛跟付出,全然的付出,不求回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