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如果朝平靜的水面丟一個石頭的話,那麼隨著石頭入水,水面會產生漣漪,並且往四面八方擴散。我們的情緒反應會給周遭的人帶來的影響,就跟石頭造成的漣漪一樣,通常情緒反應越大,造成的漣漪效應越大。

 

現在來模擬一下場景:假設今天有一位主管在所有人面前責備一個同事,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場面,我想主管的用意通常是殺雞儆猴,藉由責備其中一位同事來間接說明主管不喜歡這種行為,希望大家以後不要採到地雷。
 
沒有被責備的人心裡通常會想:他做了甚麼才會被責備呢?我最好不要是下一個。這種想法會使他們的工作態度漸趨保守,所以他們會開始把舒適圈漸漸縮小,縮小到主管說甚麼,他們就做甚麼,因為多做就可能多錯,多錯可能就會被責備,沒有人喜歡被公開責備,想到這裡,好像胃開始感覺有一點緊緊的…
 
之後過了一段時間,主管可能會開始煩惱,這個團隊到底出了甚麼問題,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的不積極,明明很多事情大家互相幫忙一下就好了,但是他們就是不會這麼做,這位主管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情緒反應所帶來的漣漪效應讓大家選擇了一條相對安全的路,與其冒著被公開責備的風險,不如就把分內事情做完即可。
 
當然,不只是讓人不喜歡的情緒反應,讓人喜歡的情緒反應同樣的也會帶來漣漪效應(還記得上一個技巧是要我們練習把好/壞的標籤從情緒反應中拿掉嗎? 所以我在這邊用喜歡/不喜歡這種二元性不強的標籤來稱呼他們)。
 
我們來模擬一下另外一個場景:假設今天有一位主管在公開場合稱讚一位同事,那麼其它人可能會開始想:他做對了甚麼才會被稱讚呢?我也想當下一個,畢竟沒有人真心的討厭被稱讚。這種想法會使大家的工作態度漸趨積極,大家會開始漸漸的把舒適圈擴大,因為多做的事情就有可能會被稱讚。
 
不一定要主管才可以製造情緒的漣漪效應,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影響圈。我們再把場景轉換一下,現在想一想同事們,辦公室周邊一定有一種人,只要工作不順心的話,就很容易把不開心的情緒寫在臉上或是進入一種特殊的行為模式,有時候去關心他們還會被掃到颱風尾,因此大家通常都會長眼。
 
另外一種人,他們好像看不太出來工作有甚麼不順利,就算剛剛吃了個悶虧,跟這種人相處不需要擔心會不會被颱風尾掃到,這種也是另外一種漣漪效應,不過是讓人舒服的漣漪效應。
 
以上這些例子說明了所有人無時無刻都在製造情緒的漣漪效應,不管自己有沒有察覺。所以開始觀察自己情緒對別人造成的漣漪效應並進而開始修正自己,是一條通往高EQ的路。不管情緒反應大小或是哪種情緒,當下一次我們產生情緒反應的時候,除了把好/壞的情緒標籤撕掉之外,順便觀察一下這個情緒反應對周遭的人產生了什麼樣的漣漪效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