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跟老婆聊天的時候,她跟我說從出社會開始起算,她最近累計付的房租剛好差不多一百萬,扣除出國唸出的一年半,付了大概八年多的房租。


一百萬是一個不算小的數目,乍看之下會覺得付了很多錢出去,但是老婆說這個是小數目,攤下來每個月房租大概一萬,而且她都住在離工作地點不遠的地方,通勤非常方便,加上她選的地方都有很好的生活機能,繳多一點房租,可以換到很多生活上的便利,是很划算的。

 
她這樣子講也對,我在想如果我們買了房子的話,大概就沒辦法擁有我們現在的這種生活了。
 
目前的房價雖然號稱跌了很多,但是從我們這種平民百姓來看,依然是高不可攀,在台北隨便一間房子都要六百萬起跳,而生活機能好點的地區,沒有一千萬是不用想的。

然而受到"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影響,讓我們的上一輩覺得每個人的一生起碼要買一間房子,不然會感覺少了點甚麼,所以很多人剛出社會就會被長輩勸說(或是要求)買一間房子。
 
上一輩的觀點沒有錯,只是沒有考慮到經濟環境已經變了很多了。上一輩那時候的房價所得比跟現在相比,真的是低到不行,那時候一個人的薪水可以養活一家子,還可以買房子。

而且那個時候是充滿希望的年代,一分耕耘就是一分收穫,賺了錢之後,跟銀行貸款買間房子,很快就可以還完房貸,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間房子。
 
但是到了我們出社會的年代,經濟環境可就不是這樣子了。近年來房價所得比以失控的速度飆升,如果買房子的話,我們兩個都不確定我們有沒有辦法在有生之年還完房貸。

而且我跟老婆兩個人的薪水才勉強可以支撐一個家庭的開支,偶爾還會透支,這樣子的條件連一部車子都養不起,更不要說買房子了。

如果硬是要買一間房子的話,我們能選的地方會離我們工作的地方很遠,不僅增加通勤成本之外,生活品質也會變得很差,每天光是往返家裡跟工作的地方就會耗掉很多時間跟精力,這不是我們要的生活。
 
既然買不起房子的話,我們選擇在離工作地點不遠處租房子,雖然感覺貴了一點,而且用上一輩的觀點來看,我們好像在幫房東繳房貸,但是我們節省很多通勤的時間,生活品質好很多,光是可以騎腳踏車上下班,就讓我覺得很棒,除了可以運動,還可以順便接送女兒上下學,這種選擇很划算。
 
在高房價的時代,平民百姓要買一間房子不是不可能,只是要犧牲很多事情來換。除非所得大幅提升,或是房價突然大幅下跌,不然我們這種普通人想要擁有一間房子,只是一個很遙遠的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