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註:人物名稱介紹請見登場人物列表

 

突然的情緒崩潰

 

有一天晚餐時間,多多看著我夾一塊肉,她跟我說她也想吃那塊肉,於是我夾了一小塊放到她的碗裡。多多看著碗裡的肉,再看看我,然後突然就大哭了起來。

 

花花:「多多怎麼啦?不想吃肉嗎?」

 

只見多多哭的更大聲,然後把手中的湯匙丟到地板上。

 

看到她這樣子,我跟花花都傻眼。

 

平常的她會用語言或是手勢來表達她想要幹嘛,而且她也知道不能把湯匙丟在地上,我們猜她想要表達的事情應該很難,還沒想好要怎麼講,一時心急,情緒的起伏超過她的負荷,所以她就崩潰了。

 

 

老王的腦內小教室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愛上當爸媽這回事(孫明儀著,早安財經文化),裡面說到孩子會產生這種非預期的行為,是因為孩子有無法自己消化的強烈情感,所以才會藉由非預期的行為來彰顯背後驅動的情感,如果大人可以察覺並且滿足孩子的情感,那麼孩子就不會繼續以非預期行為來跟這個世界溝通。

 

很多大人在面對問題行為的第一時間,通常是處罰小孩。當然,用處罰的方式來導正問題行為,或許可以很快的收到效果,不過孩子停止問題行為的原因可能是出於被處罰的恐懼,行為背後的情感並沒有被滿足,而且,缺乏跟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的過程,也沒有機會引導孩子思考這種行為為何不妥,因此真正改變的效果不大,孩子還是會以別種問題行為的形式來表現背後的情感。

 

另一種處理方式則是先藉由觀察行為來同理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先感受到大人理解他們,接著再導正孩子的行為或是解決問題。當然很多時候規矩是無法與孩子妥協的,不過我們可以耍點花招,讓孩子以為他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通常這樣子的處置方式,孩子之後再產生同樣的非預期行為的機率會降低很多。

 

 

回到現實:此題怎解?

 

面對這種情況,我跟多多說:「你不要哭,你要用說的,你想一下,爸爸媽媽等妳說,爸爸先不吃。」

 

我們停下了筷子,不過多多還是大哭不止,花花眼看繼續僵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她跟我說:「你先把她抱起來安撫吧!」

 

於是我把她抱起來,拍拍她的背安撫她,她也順勢躺在我的懷裡,很快的她就不哭了。

 

等她不哭了,我開始問問題來釐清她的想法:「妳要吃爸爸碗裡的肉嗎?」

 

多多點頭。

 

我:「那爸爸夾給妳了呀!」

 

多多向我搖搖手,並且指著我的碗。

 

花花觀察了一下,問多多說:「妳要自己咬嗎?」

 

多多點頭。

 

所以她剛剛是想要自己咬,不想要肉被弄成小塊小塊的才放到她碗裡。

 

花花:「那妳要跟爸爸說:『爸爸我要自己咬』,知道嗎?妳哭的話爸爸媽媽聽不懂呀!」

 

多多點點頭。

 

釐清問題後,就簡單多了,這個好解決,下次拿整塊的給她自己咬就好,接下來應該可以繼續吃飯。

 

花花:「好那妳坐回去椅子吃飯飯。」

 

多多:「不要!」多多躲到我的懷裡。

 

我跟花花兩個人同時瞪大眼睛對望著。如果現在硬逼她坐回他的位子,剛平復的情緒應該又會劇烈翻攪...

 

「那…妳要爸爸抱還是媽媽抱?」花花提出了替代方案。

 

多多:「媽媽抱。」

 

我把多多交給花花,由她抱著多多吃飯。

 

多多吃了兩口後,伸手拍拍我,說:「爸爸我要自己咬!」

 

我夾起我碗內的肉,讓她咬一口。

 

最後她很順利的把她的碗內所有的飯都吃完了。我們沒有動用父母的威嚴,但是化解了一場脫序的行為。

 

飯後,花花跟我說:「剛剛整個過程就像以前大學學的國際衝突,在訴諸武力之前先尋求外交手段,用談判的可以談出雙方可以接受的結果,就不用打起來了...天啊我好有智慧我化解了一場衝突。」

 

聽起來有道理喔,帶孩子果然需要強大的智慧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