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看待別人的情緒反應,通常會比較理性,比如說我們看到兩個朋友講話講到彼此之間不開心,通常都可以辨識出是哪句話或是哪個動作讓雙方的氣氛開始越來越糟的。如果把件事套用在自己的話,那麼對於辨識我們自己的情緒會很有幫助。這個用第三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方法,我們叫做抽離,理論上這個方法可以比較理性的觀察自己的情緒。

 


練習方法如下:找一個心情平靜的時候,觀想自己的意識走出自己的身體。我們來定義一下角色,那個走出自己身體的自己叫做”觀察者”,而那個原本的自己叫做”被觀察者”。觀察者是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被觀察者,所以原本”我”的所作所為就會變成他/她的所作所為。

如果發現觀察者對於被觀察者還是有一些情感無法割捨的話,那我們可以再用一次這個方法,這次練習觀想自己的意識從觀察者走出來,看著”觀察者”觀察”被觀察者”,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知道觀察者在觀察被觀察者的行為並且辨識情緒時,是否理性。

或許有人覺得這件事情很難,但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而且都有這種經驗。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要我們介紹自己的話,我們會怎麼說?

我叫某某某,我的個性如何如何,我的興趣是甚麼甚麼…

我們來仔細推敲一下,當我們說出以上這些事情的時候,是有一個觀察者的我,在觀察被觀察者的我,觀察被觀察者的個性、喜好等等,不然是不會得出這些資訊的。有一個部落格的文章用英文來解是這個,我覺得很到位:The I is observing me. I 是觀察者的我,me是被觀察者的我。

如果大家抓得到這種感覺的話,那麼把這個感覺用在辨識自己的情緒即可,但是把”我”這個字改成”他/他”或是自己的名字,比如說把”因為某某某的一句話,讓我很生氣”,改成”因為某某某的一句話,讓他/她很生氣”,同樣的一句話,只因為一個字的不同,就可以讓我們的感受產生差別。藉由視角的轉移,我們就可以把自己從情緒中抽離,達成理性辨識我們自身情緒的目的。

把這個觀念繼續推廣,當我們可以做到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在當下同時共存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瞭解其實我們的情緒不過就是一種大腦的反應而已,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這時候如果我們遇到一件讓人不舒服的事情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穿透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情緒,進而看見事情的本質。

延伸閱讀:宇宙說啥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